一節普通的高粱稈,在遷安市趙店子鎮康官營村康永常的擺弄下,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而且這種秸稈樂器還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9月15日,記者在一個樸實的農家小院里,見到了看似普通卻能發出圓潤樂聲的“秫笛”。
今年63歲的老康是首鋼退休工人,賦閑在家后,挑頭在村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宣傳隊”。表演需要樂器,康永常就想到了當地廣泛流傳的用秫秸稈做的小笛子。然而,按照傳統做法,這個小玩意兒吹不出音階,只能作為玩具哄小孩。于是,老康開始琢磨著對它進行“改良”,把秫笛細化成發音體、音箱、擴音器等幾部分。盡管外表看著粗陋,但內部一處細節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音色。
康永常現場演奏了幾曲,無論是《十五的月亮》還是《東方紅》,這個小小的秫笛發出的聲音都非常洪亮圓潤。記者細看了一下那支秫笛,見它的外觀就是一根長8至10厘米、直徑為8至10毫米的普通高粱稈。老康介紹說:“奧秘都在秫秸稈內部,秫笛上設有與本體等長的笛舌,笛舌的下方設有傳音槽,本體上與傳音槽相對位置設有擴音槽,擴音槽與傳音槽對應相通……”盡管記者聽不懂這些術語,但卻能體會出秫笛的精巧程度。老康說:“用氣流控制音量、音節,用舌頭點擊秫笛的堵頭和側邊來控制節拍,用口含住傳音槽的1/2或1/3,這種結構和吹奏方法能使演奏出的音樂圓潤甜美,而且擴音效果好。另外,它可和各種民樂一同演奏,是有鄉土特色的原生態樂器,也是一種能信手拈來的民間樂器。”
康永常還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從今年7月25日拿到國家專利以來,國內外的十余家部門、公司紛紛來電、來函邀約該技術的轉讓或合作。康永常表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到我們這一代不能失傳,要不斷改進讓小秫笛真正走向大舞臺。康永常說:“我想讓小秫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今年63歲的老康是首鋼退休工人,賦閑在家后,挑頭在村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宣傳隊”。表演需要樂器,康永常就想到了當地廣泛流傳的用秫秸稈做的小笛子。然而,按照傳統做法,這個小玩意兒吹不出音階,只能作為玩具哄小孩。于是,老康開始琢磨著對它進行“改良”,把秫笛細化成發音體、音箱、擴音器等幾部分。盡管外表看著粗陋,但內部一處細節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音色。
康永常現場演奏了幾曲,無論是《十五的月亮》還是《東方紅》,這個小小的秫笛發出的聲音都非常洪亮圓潤。記者細看了一下那支秫笛,見它的外觀就是一根長8至10厘米、直徑為8至10毫米的普通高粱稈。老康介紹說:“奧秘都在秫秸稈內部,秫笛上設有與本體等長的笛舌,笛舌的下方設有傳音槽,本體上與傳音槽相對位置設有擴音槽,擴音槽與傳音槽對應相通……”盡管記者聽不懂這些術語,但卻能體會出秫笛的精巧程度。老康說:“用氣流控制音量、音節,用舌頭點擊秫笛的堵頭和側邊來控制節拍,用口含住傳音槽的1/2或1/3,這種結構和吹奏方法能使演奏出的音樂圓潤甜美,而且擴音效果好。另外,它可和各種民樂一同演奏,是有鄉土特色的原生態樂器,也是一種能信手拈來的民間樂器。”
康永常還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從今年7月25日拿到國家專利以來,國內外的十余家部門、公司紛紛來電、來函邀約該技術的轉讓或合作。康永常表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到我們這一代不能失傳,要不斷改進讓小秫笛真正走向大舞臺。康永常說:“我想讓小秫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