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二胡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拉弦樂器之一。關于二胡最早的記載是在宋朝,稱二胡為胡琴或南胡。在沈括《夢溪筆談》稱“馬尾胡琴隨漢車。”這是最早關于胡琴的文字記載,根據史書記載,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奚琴”(稽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用竹片夾在兩弦之間磨擦而發音的叫奚琴。到了公元十一世紀,宋代音樂理論書籍《樂書》有關于奚琴的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間用焉。”關于胡琴的記載在《元史?禮樂志》有這樣一段文字“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有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圖》所繪的胡琴圖與現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頸龍首,二弦,用馬尾拉奏,并置有千斤。[BR]唐宋時期凡來自北方或西北方的撥弦樂器均稱琴,再向前推春秋時期,許多樂器無具體名稱,統稱琴。那么琴為什么加一“胡”字,據傳說,黃河以南的民族稱北方民族為胡人,這個拉弦樂是北方傳來的,認為是胡人制造,所以稱胡琴,為什么又稱為二胡呢?因為是用二根弦拉奏,所以又稱二胡。 [BR][BR]二胡在明清時代的民間就廣為流傳。近百年來,中國的許多民間藝人(如瞎子阿炳等)不斷在演奏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包制作),已今非昔比,大大向關邁了一步。尤其一代宗師劉天華先生大膽地對二胡進行改良和創新,使二胡的演奏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劉天華的十大名曲至今仍久演不衰,是各類藝術院校的二胡必修教材。 [BR][BR]現在的二胡制作大都不采用“卷龍首”,而是半月牙彎形狀,共鳴箱有六角、八角等多種形式,琴筒蒙以蟒皮,筒上裝琴桿,桿頂設二木軫,木軫至琴底張弦,以竹張弓,馬尾納二弦間,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與琴弦磨擦而發音,定弦為五度。有時為了表現地方特色也有用四度定弦的。從五十年代后,許多人對二胡進行改良,如絲弦改為鋼弦,采用機械轉軸,不有雙千斤,將二弦改為三弦稱為三胡(未被廣泛采用)。用四根弦稱四胡,原“東北音專”楊雨森教授改良大革胡(把弓子解放出來),在民族樂團內已采用,在民樂合奏中作為低音樂器伴奏,還有人專門為演奏“二泉”而制作的中音二胡(比二胡低五度),制作考究,音色渾厚,很受二胡界歡迎。 [BR][BR]現在許多中等高等藝術院校均設有二胡專業,培養專門演奏人才,許多作曲家不專門為二胡寫了獨奏曲,在各類音樂會上成了久演不衰保留曲目,如“賽馬”、“江河水”、“山村變了樣”、“新婚別”、“草原新牧民”、“長城隨想”等。二胡不但在國內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深受歡迎。各類文藝團體及劇團的樂隊、企事業單位演出隊都少不了二胡,尤其是戲曲劇團的樂隊,真是到“少了這個金珍菜,就辦不成八大碗”的境地。 [BR][BR]二胡這件民族弓弦樂器在同仁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二胡演奏家的手指而產生的優美、渾厚、歡快、憂郁之音,這種神音妙韻,必將永遠縈繞在人們腦海中,二胡將千秋萬代,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