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笙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 [BR][BR] 笙的構造比較復雜。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 [BR][BR] 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后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BR][BR] 笙角為紅木或黃柏木制錐狀體,插人笙斗部分鑲簧片。簧片響銅制,長方形,其根部與簧片板連接,經過抹綠(用五音石磨出銅綠涂抹簧片,彌合簧縫,并可防銹)和朱蠟(用蜂蠟、松香,朱砂或銀朱配制)點音(又稱點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調整音高)而成。 [BR][BR] 笙管依發音高低而長短有別,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BR][BR] 笙利用兩種振動的巧妙配合而發出優美的樂音:一種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動;一種是有一定長度和一定直徑的管中空氣的振動,這在科學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動。 [BR][BR] 笙是一種和聲樂器,除裝有簧片的笙苗能發出固定的音以外,按傳統習慣,音階中的每個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聲配合而成的,能同時發出雙音、3個音、4個音,有的笙最多到9個音,當然也可以吹出單音。 [BR][BR] 演奏笙時,兩手手掌將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插進笙苗的馬蹄形縫隙中,用7個手指(右手4個、左手3個)按孔。每個手指兼管幾個按孔,手指動作要靈敏,按孔要嚴密。笙的演奏技巧分為手指技巧和口內技巧,可奏出單音、和弦、抹音、滑音、頓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顫音是比較困難的。 [BR][BR] [BR][BR] 笙是吹管樂器,但又是通過銅質簧片的振動而發音的,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優美、豐滿,柔和,易與其他樂器的音響融合。 [BR][BR] 笙的音色與簫、笛、管比起來,缺乏個性,音質也較為浮泛,穿透力較差,深度和力度不夠,但它卻是一個很好的伴奏樂器和合奏樂器。笙的簧、管雙重音色及自身的和聲配置,使笙的音響具有很強的協調性。在管弦樂隊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劑”,它可以與吹、拉、彈三組樂器結合得很好。 [BR][BR] 在河北吹歌、山東吹樂和遼南鼓吹等民間吹管樂隊中,笙也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的作用。在齊奏中能豐富樂隊的音響效果,使之統一、和諧而豐滿。笙在江南絲竹、常州絲弦、福建南音、山西八套和西安鼓樂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奏樂器。還用于昆曲、越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伴奏。笙在民族管弦樂隊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時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在中西混合樂隊里,笙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BR][BR] 由于笙的突出的和聲效果和調和功能,音色柔和、沉靜,較少具有中國樂器的神韻。相反,它與西洋樂器倒更為接近。實際上,西洋的管風琴等簧片樂器正是在中國笙的啟發下發明的。可能也是因為這一點,它更符合西方音樂的精神和風格。 [BR][BR] 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首場演出就轟動了東京。他們使用的32簧笙等改革樂器,是第一次登上國外樂壇。目前在日本使用的還是我國唐代流行的17簧笙。王惠中用改革的32簧笙演奏的《鳳凰展翅》和《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舞曲,獲得極大的成功,日本新制作座藝術團團長真山美保聽了后說:“我很吃驚,中國的民間樂器能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世界名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