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秦琴結構和阮相似,包括琴身、琴桿、琴頭、弦軸和琴弦等部分 [BR][BR] 秦琴:由古時的“弦鼗”發展而來,結構和阮相似,共鳴箱小于阮和月琴,但琴桿較長,琴箱形狀多種,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飛天合奏圖,其中一飛天手抱花邊阮,琴箱已與今日之秦琴相似,但琴桿較短。 [BR][BR] 秦琴包括琴身、琴桿、琴頭、弦軸和琴弦等部分。 [BR][BR] 琴身即共鳴箱,由6 塊或8 塊硬質的弧形木板膠接成琴框,上下開有插琴桿的洞眼,琴框兩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共鳴箱。琴箱呈梅花形、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BR][BR] 琴桿窄而長,一般多用色木等硬雜木制作,上面嵌有音品。 [BR][BR] 琴頭刻成梅花、如意、編幅、鏟頭形,上面有的還嵌以骨花。 [BR][BR] 弦軸使用琴桿木料或齒輪銅軸。 [BR][BR] 琴弦有兩弦、三弦或四弦的幾種,現多使用三弦秦琴,用絲弦或鋼絲弦,演奏時使用撥子彈奏。[BR] 在廣東,還有根據秦琴并結合西洋樂器班卓改革而成的皮鼓琴。它是在琴身面板的中央蒙蟒皮或牛、羊皮,皮面上用琴馬架弦,使用鋼絲弦。皮鼓琴因面板上有皮膜和使用鋼絲弦,所以發音響亮,余音較長,很有特色。 [BR][BR] 秦琴以前只用于演奏廣東音樂,現廣泛用于地方戲劇伴奏、民族樂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