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報道,當第一次親眼目睹布依族祭拜銅鼓的場景時,給我的印象是神秘和神圣的。2003年11月,在興仁縣棟青樹寨余氏家族我親歷了一次歸還銅鼓的隆重“祭鼓”儀式。
祭鼓儀式結束后,凡是在場的成年男性,每人一碗米酒,分別面對銅鼓一鞠躬,然后相互祝福、慶賀、碰碗(杯),示意著家族的銅鼓平安回到“家”。此時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這面銅鼓中心十二芒被打得锃亮,鼓面上還有一些紅蠟燭滴下的紅蠟遺跡,意味著這面銅鼓肯定是經常使用的。
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地除了有隆重的“祭鼓”儀式外,還有一項獨特的儀式,就是小孩拜銅鼓為“干爹”(俗稱“保爺”)。每年正月間,都有人家帶著小孩來拜銅鼓為“保爺”,希望“保爺”(銅鼓)保佑孩子健康成長,歲歲平安。儀式完畢,保管銅鼓的主人家,要買一套新衣服和包一個“紅包”送給小孩,取名時要帶一個“銅”字或“鼓”字,如:“銅心”、“鼓聲”、“鼓鈴”、“銅妹”、“銅音”、“銅錢”等等,以后連續三年,小孩都要來祭拜銅鼓。這一習俗從古時一直流傳至今。
目前,余氏家族只有1-2位老人會擊銅鼓十二則,余發德老人是現今演奏銅鼓十二則最熟練的鼓師之一。
余氏家族演奏銅鼓十二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單鼓擊鼓;二是銅鼓合奏。單鼓擊鼓即一人擊打一面銅鼓,演奏技術水平較高,要求擊鼓者心、口、手合一,動作協調連貫、節奏清晰流暢;銅鼓合奏即銅鼓與鑼、镲、皮鼓等樂器配合,這種合奏形式在民間已逐漸消失經協商,特請余發德老人為我們演奏銅鼓十二則。老人將銅鼓懸掛于堂屋中央,手持鼓槌和竹條,熟練而完整地敲擊第一則至十二則,隆隆的鼓聲,不斷地引來村寨的鄉親們圍攏在余家的大院里。稍作休息,幾位老人又拿來了鑼、镲、皮鼓等樂器,他們將銅鼓和其他樂器移至門前的桃樹下,為大家演奏了難以見到的銅鼓十二則鼓樂合奏。
當詢問家族是否有記載的銅鼓譜時,老人爽快地說,他們用漢字記錄有十二則鼓譜,這份鼓譜是家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
祭鼓儀式結束后,凡是在場的成年男性,每人一碗米酒,分別面對銅鼓一鞠躬,然后相互祝福、慶賀、碰碗(杯),示意著家族的銅鼓平安回到“家”。此時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這面銅鼓中心十二芒被打得锃亮,鼓面上還有一些紅蠟燭滴下的紅蠟遺跡,意味著這面銅鼓肯定是經常使用的。
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地除了有隆重的“祭鼓”儀式外,還有一項獨特的儀式,就是小孩拜銅鼓為“干爹”(俗稱“保爺”)。每年正月間,都有人家帶著小孩來拜銅鼓為“保爺”,希望“保爺”(銅鼓)保佑孩子健康成長,歲歲平安。儀式完畢,保管銅鼓的主人家,要買一套新衣服和包一個“紅包”送給小孩,取名時要帶一個“銅”字或“鼓”字,如:“銅心”、“鼓聲”、“鼓鈴”、“銅妹”、“銅音”、“銅錢”等等,以后連續三年,小孩都要來祭拜銅鼓。這一習俗從古時一直流傳至今。
目前,余氏家族只有1-2位老人會擊銅鼓十二則,余發德老人是現今演奏銅鼓十二則最熟練的鼓師之一。
余氏家族演奏銅鼓十二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單鼓擊鼓;二是銅鼓合奏。單鼓擊鼓即一人擊打一面銅鼓,演奏技術水平較高,要求擊鼓者心、口、手合一,動作協調連貫、節奏清晰流暢;銅鼓合奏即銅鼓與鑼、镲、皮鼓等樂器配合,這種合奏形式在民間已逐漸消失經協商,特請余發德老人為我們演奏銅鼓十二則。老人將銅鼓懸掛于堂屋中央,手持鼓槌和竹條,熟練而完整地敲擊第一則至十二則,隆隆的鼓聲,不斷地引來村寨的鄉親們圍攏在余家的大院里。稍作休息,幾位老人又拿來了鑼、镲、皮鼓等樂器,他們將銅鼓和其他樂器移至門前的桃樹下,為大家演奏了難以見到的銅鼓十二則鼓樂合奏。
當詢問家族是否有記載的銅鼓譜時,老人爽快地說,他們用漢字記錄有十二則鼓譜,這份鼓譜是家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