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間有演奏“禪和曲”和“十番樂”的許多樂隊。在閩地的化石文化中,古代音樂及樂器的活化石就有“禪和曲”及演奏中的樂器:“頭管(逗管)”及“狼帳”。
“禪和曲”是唐代乃至唐以前、佛教梵唄音樂的遺響,它是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演奏禪和曲的樂隊就有“逗管”,而演奏十番的樂隊也有“逗管”,而且還有“狼帳”。
“逗管”也叫“v篥”,又叫“悲篥”、“篳篥”。古代詩詞中常提到它。唐代詩人李賀就有《申胡子v篥歌》。唐代詩人張蟲賓的《錢塘夜宴詩》中,有句云:“v篥調高山閣迥,蝦蟆更促海城寒。”
v篥又名“笳管”,管口插有蘆制的嗩子。
v篥是漢代通西域時,從西域的龜慈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傳入中原的。后來成為隋唐燕樂及唐宋教坊音樂的重要樂器。它在樂隊的地位可從《宋史。樂志》的記述中了解:“每春秋圣節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進酒,庭中吹v篥,以眾樂和之。”可見v篥在樂隊中的領奏地位。這種樂器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僅在福州、莆田及河北民間的吹歌會,吵子會中存在,是珍貴的樂器活化石。宋代陳D的《樂書》卷一百三十記載:“v篥,一名悲篥……因譜其音為眾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為頭管……”有趣的是,至今閩劇伴奏樂隊及“十番”樂隊中的v篥,也叫“頭管”。
“狼帳”即古代的細腰鼓,陳D《樂書》卷一百三十七說:“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這種打擊樂器只在福州及朝鮮族及廣西壯族地區還留存有這種樂器活化石。朝鮮族稱為“長鼓”,著名的是“長鼓舞”,就是朝鮮姑娘,腰掛長鼓,翩翩起舞的民族舞蹈。廣西壯族則稱這種腰鼓為“蜂鼓”。
關于“禪和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還應提到福州西禪寺已故高僧梵輝。他曾做過重要貢獻。抗戰前,1934年,年僅十九歲的梵輝就將禪和曲的文詞和鑼鼓點,整理編纂成《贊頌集要》一書,陳寶琛為其書題名《梵唄流輝》。此書于1936年6月出版后,隨同佛曲流播至東南亞一帶。
抗戰勝利后,福州的“禪和曲”愛好者,隨著臺灣的光復,到臺灣,如“禪和曲”老一輩著名樂手林建霖、李瀾平等,他們在臺灣組織了“禪和曲”演唱團。據傳,臺灣至今仍有一二團體存在。
“禪和曲”是唐代乃至唐以前、佛教梵唄音樂的遺響,它是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演奏禪和曲的樂隊就有“逗管”,而演奏十番的樂隊也有“逗管”,而且還有“狼帳”。
“逗管”也叫“v篥”,又叫“悲篥”、“篳篥”。古代詩詞中常提到它。唐代詩人李賀就有《申胡子v篥歌》。唐代詩人張蟲賓的《錢塘夜宴詩》中,有句云:“v篥調高山閣迥,蝦蟆更促海城寒。”
v篥又名“笳管”,管口插有蘆制的嗩子。
v篥是漢代通西域時,從西域的龜慈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傳入中原的。后來成為隋唐燕樂及唐宋教坊音樂的重要樂器。它在樂隊的地位可從《宋史。樂志》的記述中了解:“每春秋圣節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進酒,庭中吹v篥,以眾樂和之。”可見v篥在樂隊中的領奏地位。這種樂器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僅在福州、莆田及河北民間的吹歌會,吵子會中存在,是珍貴的樂器活化石。宋代陳D的《樂書》卷一百三十記載:“v篥,一名悲篥……因譜其音為眾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為頭管……”有趣的是,至今閩劇伴奏樂隊及“十番”樂隊中的v篥,也叫“頭管”。
“狼帳”即古代的細腰鼓,陳D《樂書》卷一百三十七說:“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這種打擊樂器只在福州及朝鮮族及廣西壯族地區還留存有這種樂器活化石。朝鮮族稱為“長鼓”,著名的是“長鼓舞”,就是朝鮮姑娘,腰掛長鼓,翩翩起舞的民族舞蹈。廣西壯族則稱這種腰鼓為“蜂鼓”。
關于“禪和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還應提到福州西禪寺已故高僧梵輝。他曾做過重要貢獻。抗戰前,1934年,年僅十九歲的梵輝就將禪和曲的文詞和鑼鼓點,整理編纂成《贊頌集要》一書,陳寶琛為其書題名《梵唄流輝》。此書于1936年6月出版后,隨同佛曲流播至東南亞一帶。
抗戰勝利后,福州的“禪和曲”愛好者,隨著臺灣的光復,到臺灣,如“禪和曲”老一輩著名樂手林建霖、李瀾平等,他們在臺灣組織了“禪和曲”演唱團。據傳,臺灣至今仍有一二團體存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