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無數優秀作曲家都在尋求現代和傳統的對話,民族與世界的溝通。”北歐作曲家聯盟主席約翰?弗蘭德森5月8日在上海表示:“上海之春”與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共同主辦的“感受上海?呈現中國――外國作曲家寫中國”活動意義深遠。他說:“這一非常特別而富有趣味的活動,是跨越東西方音樂和文化的‘大挑戰’,我們可以預期將有一批真正杰出的‘世界音樂’在上海誕生。”
吸引歐洲作曲家
為期5年的“感受上海?呈現中國”系列活動是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和法國現代音樂節共同主辦的。它旨在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積累優秀的音樂新作品,充分體現世博會所倡導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和諧共存的主題。從去年開始,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連續3年,每年邀請一批外國作曲家來上海采風,今年挪威和丹麥的作曲家也應邀前來,明年將迎來加拿大作曲家的參與。這些作品將分別在次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進行世界首演,并通過觀眾投票,當場評選出前3名。
據悉,“感受上海?呈現中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音樂征集啟動儀式暨“外國作曲家寫中國”音樂會,將于5月11日晚在上海大劇院隆重舉行。青年指揮家張藝將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繹“感受上海?呈現中國”系列活動的第一批8部新作品。本次活動受邀來自法國、丹麥、挪威的16位作曲家和法國電臺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北歐作曲家聯盟主席等參加了新聞發布會。已指揮樂隊排演新作數日的指揮家張藝昨天告訴記者:“法國作曲家的這批作品充滿新意,讓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和諧。”項目總監陳其綱表示:“通過西方作曲家把中國樂器、中國民樂元素介紹到西方和世界音樂舞臺上,這一嘗試在歐洲音樂家專業圈內影響極大,比單純組織民樂團去金色大廳更吸引歐洲藝術家的眼光。同時,‘老外’對中國元素的全新解讀,對中國作曲家也是一次絕佳的交流和學習機會。”
情迷中國民族樂器
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馬拉特卡是8位法國作曲家中最年輕的。在來中國之前,他就對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嗩吶情有獨鐘。去年剛到上海,他就告訴接機的音樂節工作人員,這個活動為他提供了到中國采風和體驗了解中國民族樂器特性的絕好機會,圓了他多年以來的夢。
他說,嗩吶是自己最喜愛的中國民族樂器,多年來他收集了有關嗩吶的大量相關資料,能為中國的嗩吶寫一部協奏曲并且在中國為中國觀眾首演,“實在太美妙了”。
去年此時,音樂節組委會安排了一天時間讓作曲家與中國民樂演奏家交流學習。上海民族樂團優秀青年嗩吶演奏家胡晨韻用嗩吶高亢、嘹亮的聲音演奏《百鳥朝鳳》的時候,克里斯托夫馬上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微型錄音機,錄下了胡晨韻的現場演奏和講解,說要帶回去好好學習研究。之后,意猶未盡的他與同樣一眼相中嗩吶的女作曲家格拉西安?芬齊一起,跟胡晨韻約定次日再到他家里“開小灶”。第二天,他們在胡晨韻家一呆就是3個小時。胡晨韻說:“那天他們要求我吹出嗩吶的各種感覺和效果,比如我所能控制到的嗩吶最輕的音和最高的音;讓我用嗩吶吹出最奔放的感覺和最幽怨的感覺,還在鋼琴上試驗嗩吶能達到的各種音域范圍。”
除了嗩吶,胡晨韻還把家里的中國管樂器逐一拿出來為他們演奏,包括管子、蓽篥、巴烏和口弦等多種民族管樂器,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管樂器的了解。通過比較,他們發現中國民族管樂器與西方管樂器的巨大反差。克里斯托夫驚嘆地說,“西方的管樂器每個半音都有對應的鍵。可是中國的嗩吶只有8個孔,一個孔卻能吹出好幾個音。這太神奇了!”
吸引歐洲作曲家
為期5年的“感受上海?呈現中國”系列活動是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和法國現代音樂節共同主辦的。它旨在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積累優秀的音樂新作品,充分體現世博會所倡導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和諧共存的主題。從去年開始,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連續3年,每年邀請一批外國作曲家來上海采風,今年挪威和丹麥的作曲家也應邀前來,明年將迎來加拿大作曲家的參與。這些作品將分別在次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進行世界首演,并通過觀眾投票,當場評選出前3名。
據悉,“感受上海?呈現中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音樂征集啟動儀式暨“外國作曲家寫中國”音樂會,將于5月11日晚在上海大劇院隆重舉行。青年指揮家張藝將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繹“感受上海?呈現中國”系列活動的第一批8部新作品。本次活動受邀來自法國、丹麥、挪威的16位作曲家和法國電臺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北歐作曲家聯盟主席等參加了新聞發布會。已指揮樂隊排演新作數日的指揮家張藝昨天告訴記者:“法國作曲家的這批作品充滿新意,讓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和諧。”項目總監陳其綱表示:“通過西方作曲家把中國樂器、中國民樂元素介紹到西方和世界音樂舞臺上,這一嘗試在歐洲音樂家專業圈內影響極大,比單純組織民樂團去金色大廳更吸引歐洲藝術家的眼光。同時,‘老外’對中國元素的全新解讀,對中國作曲家也是一次絕佳的交流和學習機會。”
情迷中國民族樂器
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馬拉特卡是8位法國作曲家中最年輕的。在來中國之前,他就對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嗩吶情有獨鐘。去年剛到上海,他就告訴接機的音樂節工作人員,這個活動為他提供了到中國采風和體驗了解中國民族樂器特性的絕好機會,圓了他多年以來的夢。
他說,嗩吶是自己最喜愛的中國民族樂器,多年來他收集了有關嗩吶的大量相關資料,能為中國的嗩吶寫一部協奏曲并且在中國為中國觀眾首演,“實在太美妙了”。
去年此時,音樂節組委會安排了一天時間讓作曲家與中國民樂演奏家交流學習。上海民族樂團優秀青年嗩吶演奏家胡晨韻用嗩吶高亢、嘹亮的聲音演奏《百鳥朝鳳》的時候,克里斯托夫馬上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微型錄音機,錄下了胡晨韻的現場演奏和講解,說要帶回去好好學習研究。之后,意猶未盡的他與同樣一眼相中嗩吶的女作曲家格拉西安?芬齊一起,跟胡晨韻約定次日再到他家里“開小灶”。第二天,他們在胡晨韻家一呆就是3個小時。胡晨韻說:“那天他們要求我吹出嗩吶的各種感覺和效果,比如我所能控制到的嗩吶最輕的音和最高的音;讓我用嗩吶吹出最奔放的感覺和最幽怨的感覺,還在鋼琴上試驗嗩吶能達到的各種音域范圍。”
除了嗩吶,胡晨韻還把家里的中國管樂器逐一拿出來為他們演奏,包括管子、蓽篥、巴烏和口弦等多種民族管樂器,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管樂器的了解。通過比較,他們發現中國民族管樂器與西方管樂器的巨大反差。克里斯托夫驚嘆地說,“西方的管樂器每個半音都有對應的鍵。可是中國的嗩吶只有8個孔,一個孔卻能吹出好幾個音。這太神奇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