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2004年9月起,中國交響樂團明顯忙碌起來,到年底演出收入就達260萬元。
中國交響樂團為何能迅速走出市場低谷?團長關峽說,改革“音樂季演出制度”,促進“交響樂中國化”,鼓勵中國交響樂作品創作,建立中國交響樂演出機制是中國交響樂團趟出的一條活路。
中外曲目并舉 面向市場大眾打造“中國學派”
交響樂是“舶來品”,國內樂團音樂季演出設計曲目98%都是西方古典音樂。2004年7月關峽接管中國交響樂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撥轉這一觀念,根據國內市場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中外曲目并舉,提高與普及并重,面向市場,面向大眾,面向未來”的工作思路。
這一思路最初并不被樂手們認可。但2005年成功打造的“紅色經典”“銀幕交響――經典音樂與電影畫面的蒙太奇”“浪漫早春”“國交新年音樂會”等系列音樂會品牌改變了許多人的看法。這一年共演出102場,其中70%的音樂會有中國作品。另外還推出了5場中國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樂團實現藝術生產滿負荷運轉,國內市場的演出應接不暇。
創作中國交響音樂 開拓錄音及唱片市場
“中國交響音樂應該創立具有中國文化特點和文化個性、符合交響音樂特征又區別于其他學派的中國學派。”關峽說,“要創建‘交響樂的中國學派’,改變高雅藝術被邊緣化的狀況,就必須建立中國交響樂作品的創作、演出機制。”
為促進創作,中國交響樂團成立藝術行政部,并自下而上由樂隊成員選出藝術總監。這些改革舉措在樂團的藝術生產中已有明顯成效。2005年中國交響樂團以中國電影百年為契機,推出“銀幕交響――經典音樂與電影畫面的蒙太妗保票價?00元到幾十元不等,連演三場都爆滿,連一些外來務工人員都買票觀看。
2006年樂團又首演了關峽的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王西麟的《“柔板”獻給李德倫》、李序的交響套曲《龍魂》等10余部中國交響樂新作品。其中《霸王別姬》將中國的箏、蕭、京劇等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熔于一爐,在國內外市場都獲得高度評價。美國《紐約時報》專欄樂評人伯納德?霍蘭德說:“中國交響樂團的演出,展示了一種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嘗試。”
關峽指出,中國交響音樂僅憑音樂會影響仍然有限,不開拓唱片領域不利于它的長期發展。
2005年中國交響樂團錄制了三張中國交響樂作品專輯唱片,其中《龍跡》和舞劇《原野》唱片全球發行并雙獲中國第五屆“金唱片”獎,填補了全部以中國交響樂作品為內容、由中國的交響樂團來演奏的唱片在世界唱片發行市場上的空白。2006年又錄制了《金色慶典――團慶50周年音樂會》《華韻――楓橋夜泊》等唱片,擴大了中國交響樂團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影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