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是廣泛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可單口說唱,可多口說唱;可樂器伴奏,可無伴奏。
藏族人民在還沒有自己文字的遠古時代,就開始以口頭說唱的形式,藝術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生產和生活經驗,表現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在藏族地區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說唱藝術品種:
1、嶺仲,即格薩爾說唱。通過古代嶺和霍爾等國的戰爭,真實地反映了吐蕃王朝崩潰后三四百年間西藏的割據混戰局面和當時老百姓水深水熱的生活境地。語言上堪稱一座藏語語匯的寶庫。通篇盡是夾敘夾唱,大量的唱段用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魯"體民歌形式,并集中了大量的藏族諺語和生動的比喻。
2、仲和仲魯,包括主要以口頭流傳為主的民間故事,直接來自佛經的書面故事,格言注釋收錄的故事,有關西藏政教歷史的故事,人物傳記以及涉及西藏風物的歷史掌故等等。
3、古爾魯,道歌說唱,敦煌文獻中就有布德貢杰時期的古爾魯,證明當時在藏族社會中流行有“古爾魯”這種說唱藝術。后來佛教傳入西藏后,佛教徒們利用“古爾魯”來宣傳佛教教義,致使民間的這一說唱藝術染上了宗教色彩,特別是自從噶舉派的喇嘛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以來,在噶舉派的師徒中古爾魯廣為流傳。
4、堆巴和諧巴,即“贊詞祝頌”,我們在《巴協》一書中就能看到藏王赤德松贊(815-857年)在桑耶寺建成后開光大典上所作的一段熱情洋溢的贊歌。"諧巴"在民間也十分流行。諧巴說唱分單口和群口,除了有一些固定的唱段之外,說唱者一般都能即興創作。而堆巴也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祝頌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其所涉及生活面也是極廣泛的。堆巴通常是以朗誦說唱形式,用優美流暢的韻文祝其未來興旺發達、前景美好。
5、“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征戰和壯威歌。
6、喇嘛瑪尼,是在宗教儀式的酬鬼娛神等各類不同的民間藝術土壤中形成的,有自己說唱書目和獨特的表演程式。喇嘛瑪尼產生于藏戲出現以前,其發展與宗教關系密切,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反映出來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濃厚。
7、折嘎,是指在每逢新年佳節和喜慶盛會之際上門祝福唱贊頌詞的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一般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懷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進行乞討性的表演。
8、扎年彈唱,扎年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藏族彈撥樂器。扎年有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種類,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最為著稱,地區之間演唱內容基本相同,但在彈奏風格上各有區別。
9、夏,從藏語字面可理解為“對唱歌謠”,是在新年、婚禮、搬新房慶典和望果節時,至少有兩人相向對吟對誦或對唱對歌的一種說唱藝術。
10、藏語相聲,與西藏歷史悠久的說笑話和喜劇丑角表演的傳統相融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興曲藝品種。此外文章對這些民間說唱的藝術形式和特點進行了研究。
藏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格薩爾王傳》就是以說唱形式來表現并在民間廣泛流傳。 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史詩,它的散文部分除外,僅史詩部分就有100萬至150萬行,史詩估計有三十六部,一千五百萬字。 史詩《格薩爾王傳》自十一世紀以來陸續創作而成,塑造了以格薩爾王為首的一群英雄人物勇敢機智地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的形象,篇幅宏大,情節奇特,語言優美,主題鮮明。它既保存有古代藏族吐蕃王朝與鄰近部落民族以及鄰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記錄了古代藏族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景。 長期以來,《格薩爾王傳》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各地有專門的藝人說唱和多種卷數不同的傳抄本。國內有漢、蒙等文譯本,國外有俄、德、英、法等文譯本。在西藏和國外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格薩爾王傳》進行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 據說,多數《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本不會說唱,由于機緣巧合,突然能夠流利地且一字不漏地進行說唱。
藏族人民在還沒有自己文字的遠古時代,就開始以口頭說唱的形式,藝術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生產和生活經驗,表現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在藏族地區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說唱藝術品種:
1、嶺仲,即格薩爾說唱。通過古代嶺和霍爾等國的戰爭,真實地反映了吐蕃王朝崩潰后三四百年間西藏的割據混戰局面和當時老百姓水深水熱的生活境地。語言上堪稱一座藏語語匯的寶庫。通篇盡是夾敘夾唱,大量的唱段用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魯"體民歌形式,并集中了大量的藏族諺語和生動的比喻。
2、仲和仲魯,包括主要以口頭流傳為主的民間故事,直接來自佛經的書面故事,格言注釋收錄的故事,有關西藏政教歷史的故事,人物傳記以及涉及西藏風物的歷史掌故等等。
3、古爾魯,道歌說唱,敦煌文獻中就有布德貢杰時期的古爾魯,證明當時在藏族社會中流行有“古爾魯”這種說唱藝術。后來佛教傳入西藏后,佛教徒們利用“古爾魯”來宣傳佛教教義,致使民間的這一說唱藝術染上了宗教色彩,特別是自從噶舉派的喇嘛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以來,在噶舉派的師徒中古爾魯廣為流傳。
4、堆巴和諧巴,即“贊詞祝頌”,我們在《巴協》一書中就能看到藏王赤德松贊(815-857年)在桑耶寺建成后開光大典上所作的一段熱情洋溢的贊歌。"諧巴"在民間也十分流行。諧巴說唱分單口和群口,除了有一些固定的唱段之外,說唱者一般都能即興創作。而堆巴也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祝頌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其所涉及生活面也是極廣泛的。堆巴通常是以朗誦說唱形式,用優美流暢的韻文祝其未來興旺發達、前景美好。
5、“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征戰和壯威歌。
6、喇嘛瑪尼,是在宗教儀式的酬鬼娛神等各類不同的民間藝術土壤中形成的,有自己說唱書目和獨特的表演程式。喇嘛瑪尼產生于藏戲出現以前,其發展與宗教關系密切,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反映出來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濃厚。
7、折嘎,是指在每逢新年佳節和喜慶盛會之際上門祝福唱贊頌詞的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一般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懷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進行乞討性的表演。
8、扎年彈唱,扎年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藏族彈撥樂器。扎年有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種類,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最為著稱,地區之間演唱內容基本相同,但在彈奏風格上各有區別。
9、夏,從藏語字面可理解為“對唱歌謠”,是在新年、婚禮、搬新房慶典和望果節時,至少有兩人相向對吟對誦或對唱對歌的一種說唱藝術。
10、藏語相聲,與西藏歷史悠久的說笑話和喜劇丑角表演的傳統相融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興曲藝品種。此外文章對這些民間說唱的藝術形式和特點進行了研究。
藏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格薩爾王傳》就是以說唱形式來表現并在民間廣泛流傳。 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史詩,它的散文部分除外,僅史詩部分就有100萬至150萬行,史詩估計有三十六部,一千五百萬字。 史詩《格薩爾王傳》自十一世紀以來陸續創作而成,塑造了以格薩爾王為首的一群英雄人物勇敢機智地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的形象,篇幅宏大,情節奇特,語言優美,主題鮮明。它既保存有古代藏族吐蕃王朝與鄰近部落民族以及鄰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記錄了古代藏族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景。 長期以來,《格薩爾王傳》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各地有專門的藝人說唱和多種卷數不同的傳抄本。國內有漢、蒙等文譯本,國外有俄、德、英、法等文譯本。在西藏和國外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格薩爾王傳》進行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 據說,多數《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本不會說唱,由于機緣巧合,突然能夠流利地且一字不漏地進行說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