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云南映象》之后,來滬參加“上海之春”的云南大型原生態民族音樂集《云嶺天籟》,昨晚在上海大劇院向觀眾再次展示了西南少數民族濃郁的歌舞風情。沒有觀眾中途退場,演出結束時,觀眾們一遍又一遍地鼓掌,演員們一次又一次地謝幕……臺上臺下都沉浸在熱烈的氣氛之中。
以歌帶舞 視聽享受
如果說《云南映象》以舞為主,用身姿語言描繪出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畫卷,那么,《云嶺天籟》則以歌帶舞,營造出聽覺和視覺的強烈氛圍,帶領觀眾進入云南這個歌舞之鄉。多年前,大批上海知青曾在云南生活勞動,近年來,赴云南旅游的上海市民絡繹不絕。上海人對云南特有的民族風情并不陌生,但是,《云嶺天籟》以原創性和原生態有機融合的方式,在舞臺上展示了既有悠久文化傳統,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云南。
來自民間 極富情趣
從“開篇”中的《栽秧調》開始,觀眾便沉浸在優美的歌聲與舞姿中。歌手和金花用納西族特有的“抖喉搖聲”方法演唱的《栽秧調》,如天籟之音縈繞耳畔;花腰彝的合唱《栽秧調》則旖旎多情,姑娘們邊唱邊擊打的栽秧鼓,據考有36套打法,如今恢復的有10多套。《云嶺天籟》的幾乎每一個節目,都飽含著一批文藝工作者收集、考證、整理、恢復、改編的辛勤汗水,這些歌曲來自于民間,生活氣息清晰可辨。女聲合唱《水母雞》是與越南相鄰的文山地區的民歌,“水母雞”是棲息在水田里的一種四腳小昆蟲,女孩子們用俏皮和靈巧的齒音、唇音,來描繪水母雞的動作形態,既好聽又趣味盎然。
4大板塊 美不勝收
《云嶺天籟》分為“山歌”“情歌”“神歌”和“酒歌”4大板塊,每個板塊根據不同主題,用各具特色的舞蹈和舞美來烘托氛圍,極盡動人心魄之美。傣族民歌《崴薩羅》表演時,舞臺上展現的是一幅傣家風情畫面,椰林深處,身穿裹身筒裙的女子款款而來,飄蕩的歌聲營造出如詩如畫的美境。《高原女人歌》從少數民族說普通話時的音調中捕捉旋律,用深沉與柔婉的對位,讓人感受到母親的氣息和胸懷。
優秀歌手 輪番登臺
去年在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獎的彝族歌手李懷秀、李懷福姐弟,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藏族歌手香格里拉組合以及新稻子組合等在《云嶺天籟》中輪番登臺,頗有云南原生態歌手集體大亮相的氣勢。近年來,云南充分挖掘多民族文化資源,推出了一大批來自民間的優秀歌手,已經引起國內外的注目。這批歌手的推出,也促進了云南的音樂創作。聽《云嶺天籟》就能發現,不少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民歌,已經被巧妙地用三重唱、四重唱甚至無伴奏合唱的方式表現得非常完美,有些民歌用美聲唱法演唱,也顯得天衣無縫。將原創性和原生態融合,也許,一種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音樂流派將被更多人認同。
以歌帶舞 視聽享受
如果說《云南映象》以舞為主,用身姿語言描繪出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畫卷,那么,《云嶺天籟》則以歌帶舞,營造出聽覺和視覺的強烈氛圍,帶領觀眾進入云南這個歌舞之鄉。多年前,大批上海知青曾在云南生活勞動,近年來,赴云南旅游的上海市民絡繹不絕。上海人對云南特有的民族風情并不陌生,但是,《云嶺天籟》以原創性和原生態有機融合的方式,在舞臺上展示了既有悠久文化傳統,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云南。
來自民間 極富情趣
從“開篇”中的《栽秧調》開始,觀眾便沉浸在優美的歌聲與舞姿中。歌手和金花用納西族特有的“抖喉搖聲”方法演唱的《栽秧調》,如天籟之音縈繞耳畔;花腰彝的合唱《栽秧調》則旖旎多情,姑娘們邊唱邊擊打的栽秧鼓,據考有36套打法,如今恢復的有10多套。《云嶺天籟》的幾乎每一個節目,都飽含著一批文藝工作者收集、考證、整理、恢復、改編的辛勤汗水,這些歌曲來自于民間,生活氣息清晰可辨。女聲合唱《水母雞》是與越南相鄰的文山地區的民歌,“水母雞”是棲息在水田里的一種四腳小昆蟲,女孩子們用俏皮和靈巧的齒音、唇音,來描繪水母雞的動作形態,既好聽又趣味盎然。
4大板塊 美不勝收
《云嶺天籟》分為“山歌”“情歌”“神歌”和“酒歌”4大板塊,每個板塊根據不同主題,用各具特色的舞蹈和舞美來烘托氛圍,極盡動人心魄之美。傣族民歌《崴薩羅》表演時,舞臺上展現的是一幅傣家風情畫面,椰林深處,身穿裹身筒裙的女子款款而來,飄蕩的歌聲營造出如詩如畫的美境。《高原女人歌》從少數民族說普通話時的音調中捕捉旋律,用深沉與柔婉的對位,讓人感受到母親的氣息和胸懷。
優秀歌手 輪番登臺
去年在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獎的彝族歌手李懷秀、李懷福姐弟,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藏族歌手香格里拉組合以及新稻子組合等在《云嶺天籟》中輪番登臺,頗有云南原生態歌手集體大亮相的氣勢。近年來,云南充分挖掘多民族文化資源,推出了一大批來自民間的優秀歌手,已經引起國內外的注目。這批歌手的推出,也促進了云南的音樂創作。聽《云嶺天籟》就能發現,不少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民歌,已經被巧妙地用三重唱、四重唱甚至無伴奏合唱的方式表現得非常完美,有些民歌用美聲唱法演唱,也顯得天衣無縫。將原創性和原生態融合,也許,一種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音樂流派將被更多人認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