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的書,是史塔克在80歲時出版的自傳體著作“The World of Music According to Starker”,內有若干妙趣橫生的精彩文章,讀之忍俊不禁。
讀者對史塔克(Janos Starker)可能不甚熟悉,他像一位中世紀的隱士,處世作風不喜喧嘩,多年來我行我素,與樂壇上許多大人物不相往來,包括瓦爾特、卡拉揚、伯恩斯坦等人,從不懾服于對方的威名,也絲毫不理會現代社會交往中虛情假意的一套。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很多人把史塔克看成一個怪人,名氣也可能沒有一些演奏家來得大,但20世紀的大提琴領域無法繞過兩個人物,一個是羅斯特洛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一個就是史塔克。
只要聽過史塔克演奏的科達伊(Zoltan Kodaly)《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一定會認同以上說法。這部作品難度超高,無論技巧上或匈牙利民族風格與節奏都難以掌握,但史塔克演來舒心快意,運弓滴水不漏,如同飛檐走壁,一些效果似乎是用“三只手”拉出來的,堪稱無懈可擊。
這部彌堅之作讓許多偉大的大提琴家望之卻步,至今,就連羅斯特洛波維奇、馬友友等大腕都不敢碰,單憑這點,就足以說明史塔克的權威性。
現年83歲的史塔克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從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選入李斯特音樂學院,6歲公開演奏,8歲開始教學,12歲就有5個學生,14歲在音樂會開演前三小時臨時受命代替一名無法上陣的大提琴家演奏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渾然天成的精彩演繹轟動樂壇。
史塔克成名很早,但他視之為浮云,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他便開始在樂隊里拉琴,先在布達佩斯愛樂樂團,而后到達拉斯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在音樂史上,大概沒有一位大師會愿意屈就于樂團的首席之位,史塔克這種不擺架子的作風非常罕見。
1958年,史塔克應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之請任教,至今仍是該校的榮譽教授。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家,史塔克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教授,名氣和地位不在獨奏家之下。他通過對弦樂藝術進行深刻分析和探索而創造的一套自然有機式演奏法(An Organized Method of String Playing),造福和培養了無數杰出的大提琴家。
史塔克個性倔強,見解獨特,演奏被認為過“冷”,身體動也不動,但他并非不注重感情,而是含蓄內在,不是張牙舞爪式的所謂熱情,更沒有過分的自我表現主義。聽他演奏,要閉上眼睛,只感受大提琴那濃郁醇厚的音色和深沉廣闊的感情。他經常毫不客氣的批評,很多演奏者是因為沒辦法充分把所要求的音樂在琴上表現出來,因此只好靠身體的擺動來幫助解決技巧上的不足。他說:“這不是音樂,而是嘩眾取寵的噱頭!”
坦率無忌、直言不諱,史塔克絕不會犧牲自己的藝術見解去恭維別人。他對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很敬重,但認為人們把他捧得太高了;又對羅斯特洛波維奇不以為然,覺得他演奏時好時壞,水平不穩定。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在他心目中是天才而美麗的,但他很早就斷言:“像她這樣不顧一切把所有復雜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演奏里,恐怕只會加速摧毀自己。”
一個孤傲不群、完全不懂圓滑的大提琴家,為此付出了名與利上的代價,但毫無疑問的,他將在大提琴演奏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更多: